考研政治真题重现及解析:辩证的唯物论

日期:12-30| http://www.59wj.com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人气:474

考研政治真题重现及解析:辩证的唯物论

  第一部分:真题重现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1997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03年)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008年)

  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998年)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995年)

  6.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995年)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999年)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994年)

  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009年)

  1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001年)

  1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005年)

  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96年)

  13.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2008年)

www.59wj.com

  1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007年)

  15.“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993年)

  16.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006年)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003年)

  1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002年)

  19.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2010年)

  20.随着科学的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002年)

  21.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2001年)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999年)

  2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000年)

  2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000年)

  2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2000年)

  2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996年)

www.59wj.com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1997年)

  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2000年)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1993年)

  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1994年)

  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996年)

  6.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1999年)

  7.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2002年)

  8.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002年)

  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997年)

  10.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007年)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出来的 (1998年)

  1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995年)

  13.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2009年)

  14.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999年)

  15.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条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2010年)

www.59wj.com

  第二部分: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章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记忆。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用正选法选出C即可。

  2.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的一个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既然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因此D就是正确选项,其他A、B、C三项是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的三方面的对立。

  3.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

  D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A选项是人本主义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共同观点,C选项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故无论采用正选法还是排谬法,正确选项只能是D。

  4.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理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

  一般考生知道荀子是唯物主义者,他讲的天是自然界,故考生很容易判断D为正确选项。

  5.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一元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认为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识记与理解。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选出C即可。

  6.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彻底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的实际应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C是正确选项,从任何教材上都可以直接找出正确答案。题干中的“根本要求”就是指方法论要求。A、D选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赞成的观点,B选项是属于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作为方法论含义的“根本要求”,这是最大的干扰项。

  7.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解。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恩格斯、列宁所说的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只要知道恩格斯、列宁的原话,无疑就会选择B。

  8.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的物质观中列宁物质定义的依据、角度或参照系的理解与掌握。哲学是研究普遍性的学问,很多概念不能使用形式逻辑中的方法,只能通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在这里就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物质,在意识之外的就是物质。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理解列宁物质范畴的含义即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正确选项为A。

  9. A 【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理解。

  (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映者同被反映者是相联系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语)。

  (3)故A选项是正确的。

  10.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命题是当前在一些人中很流行的说法。心指人的精神。本命题的意思是自己相信的就灵就有,不相信的就不灵就没有,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选项是D。

  11.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不能代替精神,精神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

  2004年4月16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的署名文章指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中国广大农民致富的深切体会”。本题属间接性试题。A、D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不选;B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物质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不能相互代替。

  12.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应用,划清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界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本题属于反面出题,使用《坛经》中的记载,表明心即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的错误观点。A、B是正确观点,肯定是错误答案,不选。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物质运动的反映,并不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把精神运动等同于物质运动,只能是庸俗唯物论的表现。C、D都是错误观点,最符合题意要求的应是D。

  13.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理解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广延性。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证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两者互为函数。当粒子在高速运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钟慢”、“尺缩”的现象。题干所说的是“钟慢”实验,说明的是时间的相对性。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属性或特点,但只有C选项是符合本题要求的正确选项。

  14.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运用。题中引用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蕴涵哲理的诗句进行考查。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有三点,“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诗句恰恰是表达了动与静的上述辩证关系,故直接选择B就可以。A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C、D是错误观点。

  15.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的观点,同时涉及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观点。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基础、载体、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也是密不可分的,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相对关系、相互渗透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它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出发点、起点,是作为量度运动的依据或参照系,故正确选项应为B。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回答本题可以使用排谬法,A、D选项颠倒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属于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运动的原因和根据是矛盾而不是静止,故C选项也属错误选项,故A、C、D都不能选。

  16.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针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指出: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后来,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是错误选项。

  17.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中的一个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观点的记忆,直接选C。

  18. A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部分中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几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的理解记忆。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世界,故A是正确选项,B是世界、C是自然界、D是人类社会,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19. D 【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理解。

  (2)本题通过一张照片来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出现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2009年的热点问题。包括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以及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都表明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极度重视。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应该反思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3)本题可以使用排谬法进行选择。A项是错误选项,人与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B项是错误选项,生态失衡是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改正自己的错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自然界就不会报复人类了。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发展低碳经济,采取低碳生活方式。C项也是错误选项,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都属于社会存在,在这些要素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只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正确选项是D项,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态失衡给人类社会发出了信号,必须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自然规律改选自然、利用自然,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20. 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观点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应用。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使天然自然这个“自然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本命题是B的体现,A、C、D那是错误观点,故选B。

  21.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观点的理解。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其内容是意识、形式是物质。意识用语言来表达,说明意识永远依赖物质。只要理解上述观点,直接选出C即可。

  22.A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理论是非的分辨。意识也就是观念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命题是马克思的原话,说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使用正选法直接选出A即可。B是唯心主义观点,C、D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认识与应用。意识能动性是意识具有反作用于物质的功能,表现为:(1)计划性、目的性;(2)创造性;(3)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4)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荀子的话中的“心不使焉”就是说的心不在焉,就会“目不见”、“耳不闻”,体现了意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这样B就是正确选项,A、C、D都是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

  24.A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能动性观点的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能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更不能改变物质。命题所反映的事实是在考前几年有人散布现代迷信观点的表现。意念就是指人的意识、观念,因此,A是正确选项,B、C、D都不符合题意。

  25.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命题是列宁的原话,在历年考试中曾经出现过三次。由于许多考生不知道是列宁的话,因而不能正确理解列宁的后一句“创造客观世界”的话。孤立地讲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或物质世界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这样意识就成为客观世界的创造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因此,考生要注意命题的两句话连在一起出现是列宁的原话,要正确理解和特殊处理。在目前所翻译的列宁的话中还有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我们会在有关的地方加以明确指出。

  26.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是人们用机械的物理的物质的形式与手段模拟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部分取代和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却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意识活动,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的意识在认识上的深化和意识的能动性。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正选法、逆选法(排谬法)同时使用,A、B、C为错误观点,排除;D是正确选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观点的一种表现。

www.59wj.com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心主义观点中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以及对哲学史中著名命题的判断与辨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包括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作为第一性的,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则把离开了人、离开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作为第一性的,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本题属于对哲学史著名命题的常识考查。A是笛卡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B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D是老子的极端唯心主义即唯我论的命题,E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故A、B、D、E为正确选项;C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命题,不选。

  2.BCDE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观、运动观、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思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有气一元论的主张,认为气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按题干要求,逐项审定。题干是气一元论,A不符合要求,不选;形、光、声都是作为物质的气的不同表现形式,B符合要求,是正确选项;C、D、E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是正确选项。

  本题难在古汉语,只要读懂了,选项就比较容易判断。另外,这种试题的选项还可以增加或减少,如果增加一元论思想、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相结合的思想,也属于正确选项。由此可见,哲学题是非常灵活的,没有懂、记、会的综合掌握是难以得高分的。

  3.ABCE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物质观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解。形而上学物质观的根本特点是认为17—18世纪自然科学所发现的不 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即原子或粒子就是物质,把自然科学的物质观等同于或取代哲学的物质观。

  本题属反面试题,A、B、C、E是符合题意要求的错误观点,是正确答案,D是朴素唯物主义特点,不符合题意要求,属错误选项。

  4.C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区别的观点。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认识、意志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在人和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在哲学史上都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哲学家的名言。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是对哲学史一些著名观点的考查。A是杜林的折中主义观点,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虽然是错误观点,但不符合题意要求,不是正确选项。B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是宗教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E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C、D属于正确选择。

  5.A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中意识的本质、主观和客观关系的综合应用,批评王阳明的唯心主义的意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前者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后者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的意识(包括认识)具有能动性即具有能动地认识物质和反作用于物质的能力。

  本题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要读懂这段古汉语,其次要解读它的哲学寓意,再次要用所学观点逐项加以审视。王阳明和他的朋友都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即在人的意识之外无独立存在之物,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而王认为当见此花或感觉到花时,“花不在你的心外”,而在你的心中,对花的感觉就等于花的存在。逐项审视什么是王的错误观点,只有A、B选项。按照我们所说的答题方法,这是属于反面出题,C、D是正确观点,肯定是错误答案,不选;E是正确观点,故也不能选。

  6.CE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原属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内容,现属唯物论部分的内容,也可以说是认识论的内容。第一自然可称为自在自然,第二自然可称为人化自然。

  本题属于综合性考题,用所学理论逐项审定。第一自然、第二自然都是物质,不包含意识,A是错误选项;第二自然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意识的产物,B是错误选项;C是正确选项;D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选项;第一自然是未经改造的,第二自然是已经改造的,但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故E为正确选项。

  7.DE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毛泽东说:“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马克思说过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答此题,首先要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解读“画饼不能充饥”的含义,“画饼”是属意识、精神、观念的东西,它不能代替物质的真饼来解决饥饿这种物质的需要。其次逐项审定:A否认了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是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B虽是正确观点,但不是“画饼不能充饥的理由”,属错误选项;C是错误观点,肯定是错误选项;画饼是真饼在人脑中的反映不能等同于真饼,故D是正确选项;画饼这种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真饼这种物质的东西,故E是正确选项。本题最难的干扰项是B,因为孤立地看B本身是正确观点,但不符题意要求,不是“画饼不能充饥”的原因。“画饼不能充饥”如同“望梅不能止渴”一样。因为意识不管有多大的能动性,也不能代替物质,如同马克思所说的。

  8.ABE 【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命题出自列宁的一段话,他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试题本身有不明之处,什么是非常有限的范围?按列宁的观点“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范围”;什么是绝对?是指永恒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是永恒的无条件的。超出这个范围的对立是相对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暂时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意识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或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在回答此问题时,要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进行逐项审视;A、B是讲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不同表述,正确观点、正确选项;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是运动而不是意识,故C、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E体现意识的能动性,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

  9.CDE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实践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并是它们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本题属于间接性、综合性的试题,是正确的命题,考查对所学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必须逐项审定。A用人造世界取代整个世界是错误观点,不符合题意,不选;现实世界“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现实世界是实践的创造物,而不是精神的创造物,故B是错误观点,不选;C、D、E都是正确观点,是正确选项。

  10.AD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考查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本题关于龙的形象的引语出自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关于龙有九似或九像的描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形象。在中国民间,龙是吉祥、繁荣、欢乐的象征。在2006年12月,在某互联网上进行一场要不要以龙作为中华民族形象的辩论,绝大多数网友坚决反对甚至谴责企图取消龙作为中华民族形象的动议。出此题引导考生关心时事的同时,并能以所学哲学知识分析龙的观念所体现的哲学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脑反映客观存在或客观事物既有正确的反映,又有错误的反映;既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感性认识),又有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理性认识);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懂得了这些观点就可得出:A选项是正确的,几乎是马克思的原话;B选项是错误观点,因为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行为,而不是观念;C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因为虚幻的观念就是不真实的观念,结合本题,“龙”的形象属于事物的现象,因此龙的观念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选项体现意识内容源于客观事物,是正确观点和选项。

  11.BDE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观点的理解与应用,批评唯心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头脑自生的,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与根据。

  本题引用的鲁迅的话是正确观点,是对鬼神观念的唯物主义解释。本题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间接性试题,必须逐项审视。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了鬼神观念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性,不选;B是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与错误选项,错在用“对鬼神”取代客观存在,等于承认了鬼神的客观存在,有的考生不细心,一看有“虚幻反映”就当作是唯物主义观点;D、E都是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鬼神观念,属于正确选项。

  12.ABCDE【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本质的主观性表现的理解。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语),“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列宁语)。意识主观性的主要表现:(1)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都是人特有的;(2)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即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意识的创造性,包括近似真实地反映的正确意识,又包括歪曲的、虚幻的、落后的、超前的、荒诞的反映等错误意识。

  本题属于正面命题,只要懂得上述观点,全部选项都是正确的。考生的错误在于认为C选项不属于意识的创造性,不懂得任何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具有创造性,C、D、E都是意识主观性的表现。这说明对哲学观点一定要懂,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13.ABCD 【解析】 (1)本题考查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②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④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能动性不仅在于通过实践形成正确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以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3)A选项“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是2008年9月24日国务院总理******在与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座谈会中所说的。在这句话中,信心指的是人的意识,而黄金则指物质的东西,“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体现了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故是正确选项。B选项“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是在1933年美国处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当选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就职演讲题目。这里的我们唯一恐惧的事情是指物质,而恐惧则是人的意识,这句话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也就是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C选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下的经典名言。也就是说,任何问题或困难,自它诞生之时,其解决它或克制它的办法与手段就同时降生了。如果说我们不能攻克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找到攻克它的办法,而不是它不能攻克。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属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而问题则是物质的东西,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通过这个选项可以体现出来。D选项是2008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出席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所讲的。******总理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但“事不避难,知难不难”,“只要我们政策把握得当,把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这里讲的“事”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难”与“不难”是人的主观意识,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再难的事情也会变为不难。这体现了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所以正确选项是A、B、C、D。以上选项都体现了人们在面临金融危机这一巨大灾难时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14.B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和联系。人工智能是人们运用机械的物理的物质手段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在作用上可以取代和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功能,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运用意识论的原理认识计算机的作用,逐项进行审视。A夸大了电脑的运动形式,不选;B是正确选项;C否认了人脑运动的复杂性,属错误选项;D是正确观点,也就是正确选项;电脑和机器人不能进行实践活动,只有人才有实践活动,故E也是错误选项。

  15.ACD 【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解。

  (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原来一些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本题通过这一现象来考查对意识的本质的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A、C项体现的是意识的本质,即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项是指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B项是错误选项,因为词语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不可能决定意识的内容。

  第四部分:讨论话题

  本单元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回答了世界是什么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涵盖了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与实践观等内容。在出题方式上以选择题为主。

  分析讨论: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www.59wj.com 如果觉得《考研政治真题重现及解析:辩证的唯物论》考研政治复习指导,kaoyan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考研 - 考研政治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kaoyan,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考研政治真题重现及解析:辩证的唯物论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考研政治真题重现及解析:辩证的唯物论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考研政治真题重现及解析:辩证的唯物论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考研政治真题重现及解析:辩证的唯物论
相关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