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国卷)

日期:12-15| http://www.59wj.com |公共课历年真题|人气:761

2002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国卷)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0.“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4.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1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18.“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19.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1.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2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关系的是(      )
A.两种划分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划分的
B.两种划分法是互相排斥的
C.两种划分法是互相补充的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25.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26.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社会整体科研能力的强弱               B.国家投入资金的多少
C.政治上的民主或****                   D.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2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28.社会进步是指(      )
A.社会阶级的消灭                       B.社会经济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好转                       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
A.个人的政治态度                       B.个人的主观意志
C.个人的文化素质                       D.现实的社会实践

3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3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3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5.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36.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37.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社会关系因素

3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9.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4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交往的含义的有(          )
A.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D.交往是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E.交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总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42.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4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44.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46.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7.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A          3.C          4.D          5.C
6.D          7.D          8.C          9.A          10.A
11.D         12.B         13.D         14.A         15.B
16.A         17.D         18.C         19.B         20.B
21.A         22.C         23.C         24.C         25.A
26.D         27.A         28.D         29.D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ABD       32.ACE       33.AB        34.CDE       35.ABCE
36.ABCDE     37.ABCD      38.ABDE      39.CDE       4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

42.(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3.(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44.(1)机械性。仅仅用力学尺度衡量一切变化和过程,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3)不彻底性。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却是唯心主义的。

45.(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46.(1)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其中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可以用物质的手段对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精确的测定;其次,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3)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

47.(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www.59wj.com 如果觉得《2002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国卷)》公共课历年真题,zikao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自学考试 - 历年真题 - 公共课历年真题,zikao,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02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国卷)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02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国卷)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02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国卷)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02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国卷)
相关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