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的宝库--德格印书院

日期:12-27| http://www.59wj.com |地方文化|人气:794

藏族文化的宝库--德格印书院 德格印书院,全名叫“扎西果芒大法库印书院”,又称“吉祥聚惠院”,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木刻印版最多的印书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宝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印书院坐落在欧曲河所形成的洪积扇尾部的小山坡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000米。

  印书院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那时正是第12代德格土司曲吉登巴泽仁当政时期,与一般的土司头人、贵族农奴主不一样,他对藏族传统文化有较高的造诣,热心于藏族文化事业,为了弘扬政教事业的需要,决定修建一座印书院,传播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经典教义和藏族传统文化。历时27年,到第15代土司洛珠绛措时期,方告完成。后经历代土司的维护、扩建,才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

  整个印书院采用“回”字形平面布局,外围一圈用红褐色粘土夯筑的土墙,古朴庄重;中间一圈为长方形的外天井,四周建筑雕梁画栋,华贵亮丽。在内、外两圈之间,是三层楼体的主体建筑。而东楼和西楼均为四层。整体风格是典型的藏式寺院建筑。难怪有人会误以为是寺院的一个组成部分,专门印刷经书,所以不少人将它称作“印经院”。

  在印书院创建之初,曲吉登巴泽仁就组织雕刻了《甘珠尔》及其它一些典籍的印版,并开始雕刻《丹珠尔》,使印版总数接近10万块。曲吉登巴泽仁去世后,由其长子继任第13代土司;一年后,次子彭措登巴成为第14代土司。在他执政期间,完成《丹珠尔》和其它40多函典籍、传记的印版刻制。此后,第15代、16代土司先后组织各种典籍印版的刻制,使印书院的印版总数超过20万块。

  印书院收藏的各种印版,在历史上最多时曾达到30多万块;现在仍有28多万块。这些印版,都是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桦木板刻制。印版呈长方形,顶端有一个手柄,以便取放。印版的正反两面,均为雕版的书版,其规格,主要有三种:一种叫作“箭杆本”,相当于古代一支箭的长度;一种称为“肘本”,相当于普通人一肘的长度;一种“袖珍本”,长约30厘米。

  书版的宽度也很不一样,最宽的有18厘米,最窄的仅5厘米。用印版印成的书卷,因用墨不同,分为“红版”和“黑版”两类。红版是朱砂印刷,通常用于印制珍贵典籍,如《甘珠尔》、《丹珠尔》等。墨版是用烟墨印刷。

  印刷用纸,也是特制的,通常称作“藏纸”,是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本植物根须为原料制作。这种纸的颜色微黄,质地较粗厚,但纤维柔软,不易脆,吸水性强,同时还能防虫蛀,防鼠咬,能够长久保存。

  印书院的印版,大致可以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其中书版830部,包括《甘珠尔》、《丹珠尔》,因在德格刻印,因此被称作“德格版”《甘珠尔》、《丹珠尔》,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外还有其它佛教经典、译著、传记、历史、哲学、医学、天文历算、语言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著作。

  德格印书院所收藏的木刻画版有887块,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唐卡”画版;一种是“坛城”(即曼陀罗);另一种是风马(藏语叫“龙达”)画版。此外还有许多书版的插图,其中《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的书版插图,多达1000多幅。这是德格印书院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藏区的其它所有印书院和印经院所没有的。

  这里还有大量珍贵壁画,这些壁画主要分布在大、小经堂的内外墙壁上,壁画总面积大约有950平方米,其中65%是早期作品,只有一小部分是后来绘制的。因此这些壁画就弥足珍贵,是研究藏族绘画历史的重要资料。

  德格印书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分教派,红、白、花、黄四大教派的典籍,只要有价值,他们都刻印,都收藏,不带任何偏见。

  德格印书院以珍贵版本众多、技术精良、保存完好而闻名海内外,被誉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人民政府对德格印书院的保护十分重视。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它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决定将它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降边嘉措)

如果觉得《藏族文化的宝库--德格印书院》地方文化,dyks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导游考试 - 导游知识 - 地方文化,dyks,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藏族文化的宝库--德格印书院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藏族文化的宝库--德格印书院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藏族文化的宝库--德格印书院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藏族文化的宝库--德格印书院
相关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