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房宫赋》中的知性与感性

日期:09-27| http://www.59wj.com |读后感|人气:255

浅谈《阿房宫赋》中的知性与感性

纵横灵动,如历其境 铿锵犀利,切中肯綮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中明白的道出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乃是因“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其批判矛头直指当时最高统治者,而《阿房宫赋》也正因其犀利的批判锋芒为历代文章家所推崇。《阿房宫赋》被选入《古文观止》卷七时,编选者亦指出这篇作品“为隋广(隋炀帝)、叔宝(陈后主)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对其评价很高。而我本人认为《阿房宫赋》中的批判锋芒之所以如此犀利,是其中知性与感性完美统一的结果。

余光中先生在其《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对知性与感性分别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知性,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而所谓感性,狭义方面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感性则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杜牧的《阿房宫赋》正是这样一篇“魅力十足”的文章。

其开篇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极富节奏感与音韵美。而其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幔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等句,既简练,又形象。特别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更为传神。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出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强烈的抒情色彩。而在这一系列的感性描写中亦不乏知性的体现。试以“蜀山兀,阿房出“为例,两句话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举蜀山以概秦陇之山。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凭借人力运送巨大的木料异常艰难。而一定要取材蜀山,可见秦陇一带树木已被砍伐一空,仍不敷用。秦陇之山尽秃而殃及蜀山,直到蜀山不剩一木而阿房始“出”,则阿房宫多么宏大,秦始皇多么骄奢已不难想见。所需木料既如此众多,则其他建筑材料需要多少,也不难想见。而这些众多的材料要砍伐、加工、运送直到合拢来建成“复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都是役使人民进行的,这中间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也是可以想见的。“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灭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从这“兀”到“出”的感性描写过程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知性思索空间。而“兀”、“出”两字的力重千均,知性强烈,自不待言。

作者在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之后,立刻将笔锋伸向更重要的地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动,风雨凄凄。一月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几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而“承秦宫人”的“明星荧荧……”一段是脍炙人口的:忽然间,天际群星闪耀;不是群星,而是美人开了妆镜!忽然忽然空中绿云飘动;不是绿云,而是美人梳理头发!渭河暴涨,泛起红腻,原来是美人泼了脂水!烟雾乍起,散出浓香,原来是美人点燃了兰麝!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了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但还不止此。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之多,实际是写了阿房宫之大。下临渭水,高插云宵的楼阁,像蜂房似地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余光中先生曾指出“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而杜牧这一部分感性的描写,就极富“临场感”,可谓“感性十足”。但我们亦不难从中看出其知性的议论,在文中作者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既回应“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的淫逸。所以,接着便写“宫车”之过,“宫车”日日行幸,而宫人尚“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则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也就用不着说穿了。

从“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通过这一系列叙写,形象地点出阿房宫的用途,从而对秦始皇进行了鞭挞,从开头直到这里,作者以其感性、形象的笔墨叙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没有抽象地发表知性议论,而议论已寓于其中。读者不难看出,凝聚人民血汗与苦难的阿房宫,正集中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于是,作者自然地用知性议论进一步完成他的主题:写阿房宫的毁灭,也就是写秦统治者的毁灭及其毁灭之故,向唐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指出倘能“各爱其人”,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转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衰,而后人衰之;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至此短短九十个字,却层层逼进,条理分明,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六国”与“秦”,“后人”与“秦”形成对照,虽是结论,亦富动人的感性。

本文前半部分虽是感性描写却兼容知性;而后半部分的知性议论,亦不是无端而发,它正是在借以发挥的那个“题”本身,亦即对阿房宫描写的感性部分得到充分展示之后,水到渠成的完成,且就其本身议论的特点而言亦是极富感性的。整篇文章感性与知性融洽,相得益彰。而这种“知感结合”即把议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比如为人传诵的“一群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不都是这样吗?余光中先生指出文章家“也有专才与通才之分,专才或偏于知性,或偏于感性,唯有通才始能兼情”,而杜牧正是这样一位通才。

如果觉得《浅谈《阿房宫赋》中的知性与感性》读后感,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读后感400字,读后感300字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心得体会 - 读后感,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读后感400字,读后感300字,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阿房宫赋》中的知性与感性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阿房宫赋》中的知性与感性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阿房宫赋》中的知性与感性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阿房宫赋》中的知性与感性
相关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