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日期:12-30| http://www.59wj.com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人气:608

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第一部分:真题重现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促使另一方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1999年)

  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涵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001年)

  3.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1993年)

  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1997年)

  5.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2010年)

  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995年)

  7.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998年)

  8.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00年)

  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993年)

  10.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1994年)

  1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005年)

  1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2007年)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996年)

www.59wj.com

  二、多项选择题

  1.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2005年)

  2.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2001年)

  3.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E。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1995年)

  4.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993年)

  5.2006年7月12 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 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2007年)

  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 (2003年)

  7.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001年)

  8.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998年)

  9.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998年)

  10.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1999年)

  1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996年)

  12.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997年)

  1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998年)

  14.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2006年)

  15.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2005年)

  16.“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E。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1994年)

  17.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007年)

www.59wj.com

  三、分析题

  1.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997年)

  2.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此题同1988年文科试题) (1994年)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运用对立统一学说,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1993年)

  4.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工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1999年)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000年)

  6.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2005年)

  7.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 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浸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 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 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2002年)

  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2009年)

  9.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

  “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1995年)

www.59wj.com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及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相互利用、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逐项审视比较。命题中含有两对矛盾,一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矛盾,一对是唯心主义内部派别的矛盾。按此理解A、B、D不符合题意要求,只有C符合题意要求。

  2. B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度是一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范围、限度,认识度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过或不及。

  本题题干中“欲显长厚而似伪,状多智而近妖”指说了过头的话,故所含哲理就是度,B是正确选项。因为是单项选择题,其他三项可不必研究。

  3. C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量变质变规律中度的概念及含义。度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包括但不就是关节点、临界点。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度的含义的记忆,使用正选法选出C。

  4. D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质变规律中的度的含义的应用,同时涉及量、质的含义。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的错误。本题是考查防止“过”或“不及”的哲学理论根据,属直接性试题,选出D即可。

  5. C 【解读】(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中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中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的理解。

  (2)本题通过一句箴言来考查其所蕴含的道理,属于考查理解性的试题。

  (3)回答本题,首先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两对范畴的基本概念和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原理。这道题可以使用排谬法解答。首先可以排除A和B,A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B项中的肯定因素是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A、B都是正确观点,但是和题干没有关系,故不选。这道题最难区分的是C、D两项。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C项。“坚持就是胜利”中的“坚持”是量变,“胜利”是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但是笔者对这个题目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因为C项的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量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必然引起质变。所以笔者认为C项的答案并不确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第46页和思想政治理论www.59wj.com纲解析的第14页都共同认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这段对量变和质变关系的论断是符合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引用马克思的话“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相反地,这种转化的前提是货币的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时就会转化为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页)由此可知并不是任何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选项C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命题,用错误的命题解释一个公认的箴言,这是不恰当的。相比而言,D项的答案却能说得通,溪水之所以能够胜利,其原因是坚持,而不是力量。

  6. A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三大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方向和道路。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

  7. C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的理解。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就是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使用正选法选出C。A是讲发展的内容,B是讲发展的实质,D是形而上学观点,A、B、D都不符合题意要求,直接选出A即可。

  8. A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说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本题是直接性试题,考查理解记忆,选出A即可。

  9. A 【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人本主义哲学的著名观点,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常识,但www.59wj.com纲中无明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人本主义常识的记忆,使用正选法选出A。

  10. D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两者是对立的,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产生于事物内部的 根本矛盾,是比较稳定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的不确定趋势,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是不稳定的趋势和个别表现,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事物发展趋势出现某种偏差。两者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全面关系,采取逆选法即排谬法。A贬低偶然性的地位,B否认偶然性可以认识,C否认了偶然性的不确定性,故只选D。D说明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并不是说必然性等于偶然性。

  11. D 【解读】本题属于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有关内容的综合,可能性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能性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要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或坏的可能性等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不会被****的客观内容、都表明世界是可知的,因而是绝对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在广度、深度和进程上都有待于扩展、深化、发展,因而是相对的。

  2003年4月12日,《光明日报》发表两院院士王选的文章《破除迷信勇于创新》,文中引用了本题题干中的这一句名言。本题是间接性试题。A是错误选项,因为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获得理性认识(理论),而感性经验是理论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经验并非都是不可靠的。B是错误选项,因为可能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因人而异的。C是错误选项,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既有可能性,也有不可能性。D是正确选项,因为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在于说明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12. C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中“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包括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可能性、好和坏的两种可能性。

  本题引用《孟子》中孟子同齐宣王对话中的一段话,引文不全,引语之前齐宣王问孟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即不肯去做与不能做到在外表上有什么区别?孟子回答:如果说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即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真是不能。要是说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去做,不是做不到。显然这段话,前者说的是不可能性,后者说的是可能而又不去做。试题主要考查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同时又把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作为干扰项。

  本题所问的是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这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努力”(A)、“对人是否有利”(B)无关,加以排除,D选项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依据,C选项才是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别的依据。

  13.C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规律的含义的识记与理解。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客观性的特点,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对规律含义的记忆,采用正选法选出C。也可以采用逆选法,A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排除;B属于意识,排除;D是指辩证的否定,同题意要求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只能是C。

www.59wj.com

  二、多项选择题

  1.AC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与应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即客观的,人们可以把握联系,但不能臆造联系,否则将陷入唯心主义和诡辩论。联系又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A、C是正确选项,B、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社会领域的联系离不开人的活动,但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自然界领域的联系,如果撇开人的反作用不谈,则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为的。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信息,信息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情况,一般认为,信息是物质普遍的、基本的属性,是寓于一切运动形式之中的一类特殊的运动形式。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

  2.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的本质属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整体性的观点是指整体和部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整体依赖部分并由部分构成,产生和形成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依赖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在整体中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相互渗透着对方的某些属性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题时首先分析命题,命题中的生物个体和细胞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细胞中DNA含有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是整体和部分相互渗透的体现。联系命题按上述观点逐项审定:A违背了整体的含义,是错误选项;B是整体的特性,属正确选项;C违背了整体的特性,是错误选项;D、E都是正确观点,也是正确选项。

  3.AC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中关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理解。关于系统的观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哲学教材中,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的一个研究成果,普遍认为系统观点是对联系观点的深化和丰富,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整体由部分构成,由部分所构成的整体产生和形成了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这说明整体依赖于部分又不同于部分;部分依赖于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在整体中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按正选法选出A、C、D、E,B是错误观点,因为整体不一定是各部分之和,所以不选。

  4.A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中关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区别的理解,这属于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共性和个性是归纳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和个别事物不同点的关系,与之等价的表述还有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综合与分析一个事物在结构上的关系。本题考查上述观点的应用,“白马非马”在哲学上的错误就是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以及其他等价的表述,而C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不能选。

  5.ABC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过程性观点的理解和应用。本题通过体育比赛中纪录不断被打破的事例来考查考生对事物发展过程性观点的掌握。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前进的发展”。“辩证哲学****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A、B、C、D四个选项全部体现了恩格斯关于事物发展过程性的观点。A、B选项是在讲党的思想路线时常提到的观点。

  6.ABC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分析史伯一段话的辩证法思想。矛盾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命题组出这一试题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的表现,又具有现实的意义与背景。******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段深寓哲理的很精彩的话,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同发展。”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发展趋势的主张,既是深寓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又是对“和实生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应当说命题者匠心独运。

  此题之难,在于古汉语是否读懂。“和实生物”这段话出自《国语•郑语》一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由此来逐项审定,就可以得出A、B、C、E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而D是错误观点,如果因为一方克服了另一方,那就只有一方,还有什么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或对立面的统一呢?所以D不是辩证法思想。假如考生没有完全读懂命题,就按正确观点选,即只要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就选,不符合辩证法的就不选同样可以回答正确。

  7.A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包括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相互作用和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素、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命题中的“双赢”的含义是互利互惠,是矛盾的同一性作用的表现。按此观点逐项加以审定。达成协议之前的争论谈判、讨价还价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故A是正确选项;B符合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故是正确选项;C不符合“双赢”结果,故是错误选项;D、E都符合题意要求,是正确选项。

  8.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中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的识记与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毛泽东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关于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教材都概括为:(1)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2)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可直接选出正确选项A、B、D。C是形而上学的调和论观点,矛盾只能解决或缓和,而不能调和,E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错误观点,故C、E都是错误选项。

  9.A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解释我国古代的格言或成语中的哲学寓意。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读懂选项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审视。A是讲九层台与起垒土的关系,属正确选项;B是有无关系、前后关系,是矛盾的含义,不符合题意要求,不选;C是讲月晕预兆有风、础润预兆有雨,不符合题意要求,不选;D是讲千里之堤与溃于蚁穴的关系,符合题意要求,属正确选项;E讲亏一篑就不能为九仞山,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是正确选项。

  10.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的掌握情况。辩证否定观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包含了肯定的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

  本题属反面出题,正确观点A、C肯定是错误选项,不选;B是正确选项,D、E实质是否定一切,既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又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仍是正确选项。

  11.ACE 【解读】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有关观点的综合掌握程度。由于唯物辩证法所属内容较多,不便逐一表述。

  本题必须逐项审视,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列宁在《哲学笔记》关于“谈谈辩证问题”一文中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A是列宁的原话,应当选,但不少教材都未写列宁有此话,考生容易不选,大多数考生不可能会此题。因为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从逻辑上说,辩证法有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之分,说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即认识的理论,可以理解,但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否包括唯心辩证法,就不好理解了。只有知道这句话是列宁讲的,肯定是指的唯物辩证法,就好理解了。B是错误观点,因为主观辩证法是形式,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作为形式的主观辩证法是对作为内容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两者是不同的,故不能选B。C是对立统一学说所包含的正确观点,属正确选项。D是讲量变、质变作用比较,很难说质变优于量变,人变坏了、社会倒退了就会使这一命题站不住,故是错误观点,不能选。E是表述量变质变规律的一个观点,连续性是量变,非连续性是质变,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也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故应当选。

  12.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的总体的宏观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试题的题干或问题就出自马克思的话。恩格斯对黑格尔提出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著名命题作出了批判的革命的解释和推理:“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现实不等同于现存的或现有的或存在的,恩格斯认为在黑格尔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本题实际上考查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的理解。A中的现有的就是现存的,属正确观点、正确选项;B是马克思原话的意思,属正确观点、正确选项;C讲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即只有质变、没有量变,属错误观点、错误选项;D是马克思原话,属正确观点、正确选项;E是片面的判断,存在的不完全是现实的、合理的,因而是错误命题、错误选项。由于考生使用的教材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或相应观点,许多考生难以做对此题,特别是不敢选A,因为怕引申出政治性问题。

  13.A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辩证法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辩证法的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三大规律的所有观点。

  辩证法的思想很广泛,只要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就是正确选项。A是变化的观点,B是相互联系的观点,D是矛盾转化的观点,E是新陈代谢的发展观点,故A、B、D、E都是正确选项。C是不变的观点,也就是形而上学观点,不选。

  14.AC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的理解,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运动的“自然规律”,是指社会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即也是合规律的,因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客观的、不可超越的。但人们可以探索到社会规律,并利用它来“缩短和减轻”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的痛苦,这又说明人的自觉选择、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所以,A、C、D项正确。B项错误,因为选项中包含的自然界演变过程是自觉的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观点应是自发的。

  15.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规律范畴和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按内容划分,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物质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但它们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社会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思维规律则是人的主观思维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规律按层次或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区分,可分为一般规律即普遍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一般规律指事物或现象普遍具有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是与一般相区别的特殊事物的发展运动的规律。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的区别是相对的。个别规律是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的运动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

  本题是间接性试题。A是正确选项,因为这“三大规律”从个别、特殊到一般,是有层次的,即发生作用的范围依次从小列大。B是正确选择,因为这“三大规律”都是社会规律,而社会规律不过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而已,即都是通过人的活动产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不能创造的。D是正确选择,因为这“三大规律”依次相应是个别规律、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D项与A项实际上是相同的。关于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三者的辩证关系,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首先作为一组范畴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个别特殊普遍,是规定的推论的普遍格式。个别通过特殊,把自己和普遍联系在一起。个别的东西不直接是普遍的,而要通过特殊;反之,普遍的东西同样不直接是个别的,也是要通过特殊才使自己下降到个别”。列宁在他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正确说明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目前国内编写的教材中,除个别文科教材外,只讲一般与个别或普遍与特殊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但只要真正懂了,就能正确回答此题。

  16.AB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1)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在人的自觉活动过程中形成、表现、实现的,大量表现为统计学规律;(2)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4)社会发展过程是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先进阶级****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其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育革命阶级本身,通过解放生产力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属于上述原理的综合性应用,需要用正选法、逆选法、比较法逐项审视。题干本身既承认社会规律又否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和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不同特点,因此,A、B、E是正确选项。因为题干没有否认规律、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C、D为错误选项(决定论原则就是承认规律性、因果性)。

  17.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普遍联系观点”、“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本题通过果农对待喜鹊的正确态度的事例来说明一系列的哲理,考查考生运用哲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A选项体现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观点;B选项体现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观点,D选项属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常和必要条件的观点,是正确选项;C选项是错误观点,因为只有人能利用自然界,而自然界是不能利用人的。

www.59wj.com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阐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997年)

  【解读】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解并运用这一学说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本题根据上述三个问题,分别依次加以论述:(1)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辩证法思想是一切事物普遍联系、矛盾联系的朴素辩证法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和对立统一学说;(3)对立统一学说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可以从正面和反面说明。

  2.【答案要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 (1994年)

  【解读】 本题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来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或者说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哲学依据。

  首先要审题找出两条主线: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回答的思路和要点:(1)毛泽东《矛盾论》中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包括含义、区别、联系、相互转化以及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可以适当发挥、表态。

  3.【答案要点】 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同一又相互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依赖、同一的一面。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极力封锁、扼杀社会主义的同时,也从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用以缓和自身的矛盾,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要继承、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大胆地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反映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既要反对“全盘西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 (1993年)

  【解读】 本题考查运用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对立统一学说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能力,体现了基本理论、中央精神、社会热点的统一及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在1992年之前,社会上存在着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批评了这一错误观点,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92年5月,******在接见首都大学毕业生代表的谈话中指出:“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这种认识和态度,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故这一试题是贯彻了党中央的精神。

  此题很容易回答、很容易得高分(当年我们编写了同此题基本一样的模拟试题),主要答:(1)对立统一学说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2)全面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3)以邓小平、******的谈话为指导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现实意义。

  能较好地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和同一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酌情加2~3分。)

  4.【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地区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1999年)

  【解读】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学说即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解及用其分析市场经济出现的各种矛盾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理论原理有:主要矛盾、矛盾同一性、辩证法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回答此类材料题,可先粗读材料、问题,根据问题就可判定这是考查对辩证法原理的应用能力。带着问题再精读材料,找出相关的概念与关系。也可以先看清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看材料。(1)根据第①问,容易分别找出三个材料的三对主要矛盾;(2)回答第②问,先要回答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然后以此原理分析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同一性关系,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的转化;(3)分析材料3可以得出:此材料所含哲理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叙述这一原理后,说明解决矛盾的方法。

  5.【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2000年)

  【解读】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矛盾学说主要有: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及相互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原理(包括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

  审视题干找出有三问:改革的巨大成就与负面效应构成一对矛盾、矛盾学说、你的认识。根据所需阐述的矛盾,从矛盾学说找出相关原理,逐一进行由理论到现实的演绎分析:(1)矛盾是普遍的,在改革中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2)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论述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论述在改革中不断出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6.【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论部分“实践的基本形式”、唯物史观部分“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和辩证法部分关于事物的度的观点及适度原则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即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人不同于动物,不是纯粹的适应自然。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影响自然,这种改造、影响是双刃剑:既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又造成生态失衡并带来了不利于人类自身生活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结论是必须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度的观点、适度原则,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本题的三个设问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的。(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一段话。恩格斯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即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要求考生用度的观点说明的是圣雄甘地的一句名言,即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必须适度,必须有节制,不能“过”,不能贪婪。

  本题的命制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2004年7月4日,新华社记者发表新华时评(《光明日报》2004年7月5日刊登):“拯救地球从我做起”,介绍了当时正在中国科技馆展出的“科学发展观”专题展览及本题所述的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指出:“通过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让每位观众在游戏中认识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污染环境的是你我自己,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你我自己,能够保护环境的仍然是你我自己!”此题按照我们所总结的一般答题的思路与方法做答,即审题找出有几问,分解回答问题,适当引申发挥。问题明确容易回答。回答问题时,先阐述理论观点,然后分析问题,最后引申发挥,论述科学发展观。

  7.【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2年)

  【解读】 从试题“请回答”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本题考查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原理、矛盾转化原理、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而详细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内容。在2001年3月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朱****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强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2002年水资源问题的材料题正是在这样的中央精神指导下命题的,目的是引导考生通过运用哲学原理分析水资源问题,在今后更加关注水资源问题,具有长远的思想教育意义。这正是命题者的匠心独运,值得称赞。本题要求运用的原理明确,可采用先答原理,然后进行演绎分析,即由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原理,演绎分析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2)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包括矛盾双方向对立面的转化和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演绎分析从海水到淡水的转化与条件;(3)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关系原理,演绎分析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可适当引申发挥。

  8.【答案要点】 (1)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现实中因果关系的表现是多样的。两府吏生病,饮食过多、受凉感冒是原因,头痛发烧是结果,是异因同果。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一对范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华佗通过望色、诊脉认识了两人发烧的不同原因,就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分清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和联系。 (2009年)

  【解读】 (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以及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2)华佗“对症下药”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中的《华佗传》。

  (3)第一问采取演绎分析法回答,首先回答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中还可以回答因果关系的多样性,有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华佗看病的故事。

  第二问首先回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以及其理论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9.【答案要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具体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 (1995年)

  【解读】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关系原理及其正确发挥个人作用的方法论意义的理解与应用。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活动构成,是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和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有规律的过程。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为: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和表现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本题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扩大了的辨析题,并未说明运用什么原理,只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而有关原理有很多,所以必须首先从所给命题或问题中找出相关的原理,这是能否正确回答这一试题的关键。命题中的“历史必由之路”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即社会规律,“自己的历史责任”属于人的自觉活动范畴,这样就找出它们的关系是属于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关系的原理。“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是要求联系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期。因此,回答此题的思路和要点是:(1)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2)联系当前我国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3)我国人民和我们青年的历史责任以及如何才能大有作为,可以适当引申发挥或表态。

  第四部分:讨论话题

  本单元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又是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与趋向,并涉及了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五大范畴等内容。在出题方式上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

  分析讨论:联系实践说明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www.59wj.com 如果觉得《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考研政治复习指导,kaoyan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考研 - 考研政治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kaoyan,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相关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