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经济学(教学反思)

日期:07-26| http://www.59wj.com |语文教学反思|人气:888

语文经济学(教学反思),本站有更多关于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方面的作文。www.59wj.com
(www.59wj.com)

现在上阅读课,学生人手一本书,读读记记,甚至有的不记只读,读到高兴时还会笑出声来。按理来说这应该是很好的境界,可是让他们说说自己读的内容,马马虎虎说得出;说说作者的思想,说不出;说说自己的感受,说不出。一到写作时更是唉声叹气,即使能写出文章,也是内容平平淡淡,语言出奇得平乏。什么原因?
我有一个学生,特别痴迷于读书,一本近千页的书,一天就能读完。用他的话形容:他读一个星期的书,能装满一箱子。可让他拿笔写文章却一窍不通,既没有文法,又没有内容,而且错字连篇,语句不通。与他相同的情况大有人在,什么原因?
就是走马观花不善于积累,以至于没有语感,只陶醉于情节享受。
这就让我想起叶圣陶关于读书的比喻,他说:“有的书好比是白米饭,有的好比是点心,有的好比是零食,有的好比是药,有的好比是鸦片。”白米饭我们是不能不吃的,少了它我们就会营养不良。药是治愚的良方,用好了可使我们心明眼亮,高瞻远瞩。所以钱梦龙说:“读书可以治愚”。而鸦片那是万万碰不得的,不但不让学生碰,而且还要时时防备着他们去碰,“禁于未发之前”,如果“发然后禁,由扦格而不胜”所以说我们要事先预防,一旦他们的欲望已经产生就难以禁止了,我们的教育也就不起作用了。至于点心和零食,可有可无。
由此我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是因为他们的零食和点心吃得太多,以致营养不良。而白米饭吃少了,治愚的药吃得更少。一句话就是语言积累太少,思想不够深刻。所以我读书不仅仅是读读,好些书是必须要背的,只有背过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做到下笔如有神,妙笔能偶得,点睛能成龙。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观察,我开始着手于阅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先理出哪些书是白米饭,哪些书是治愚的药,然后介绍给学生。
哪些是白米饭呢?这里有一个评价的标准问题,评价的标准就是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如果有,这些书应该就是学生需要的白米饭。比如说那些大浪淘沙掏出来的名著,还有最近潍坊市教委编辑出版了一套主题学习丛书,很好!尤其是这套主体学习丛书避开了学生读名著的恐惧心理(读不懂),很多名著只剪辑了精华的部分服务于课本,同时激起学生读整部作品的欲望。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小说,主题学习中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段,内容健康丰富,又有针对性,学生读起来也很有兴趣,尤其对林黛玉的命运非常关注,关注就想知道,于是日思夜想,一部作品读完也不在话下。作品是读完了,可是留给自己有用的东西有多少呢?我想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要想让他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含义不大现实。他们可能只是陶醉于情节的享受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或多或少对人物性格的认识也有一些影响,当然读得多了再加上思考,提高认识和写作能力那是一定的。
问题在于他们这个年龄不可能有这么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一本本的大部头的作品,更何况读过后留下的很少,熊瞎子掰苞米的倒是不少。所以说吃这些白米饭只是阅读中的一部分。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呢?
我认为“药”应该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吧!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些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像《论语》《老子》《孟子》《诗经》等,书中不仅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而且涌现着人生的智慧;不仅浓缩了语言的精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不仅有刚毅木讷大智若愚,而且有大胸襟浩然气。这些经典著作一旦渗透到孩子们的血液里,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写作,学会思想,更重要的是在耳濡目染中鼓舞他们的斗志,使他们荒芜的大脑,种上树木的种子。想想先贤们哪一个不是读经出来的?五四运动以后,兴起了白话文运动,学经文出来的学生,从来没有学白话文,可是哪一个不会写白话文呢?是因为他们平时就说白话文。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不积累精华的语言,所以写起来有困难。有人曾经说“读”经典就是教育的经济学,因为只要学一点点他就有很大的收获。我这里说的“读”就是背诵积累。
(一)先说经典吧。
第一,这些经典的作品,语言是经过精确化、简捷化、优美化以后记载下来的。比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种语言不在日常生活中,但却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是人造的语言,是升华了的语言,是高于平时说话的语言。经典的语言掌握了还有什么不会?正如学音乐的人,要欣赏背诵经典的乐曲、学美术的人要临摹经典的画作是一个道理。
第二,这些经典的作品,凝聚着先贤的智慧和理想,是唤醒人性的著作。比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两千多年前孔子告诉我们,花言巧语的人少有仁德,今天还是这样,即使再过去几千年还是这样的,花言巧语的人不可能变成仁德的人,这就是经典。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今天同样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今天我们同样这样去要求自己。这么伟大的思想,这么伟大的智慧,我们不学这个学习什么?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样美好的月圆之时,如果你和他有着同样的境遇,一定也会如此祝愿的,这就叫做共鸣,因为它捕捉到了普遍的人性,这就叫千古之作。在作品中我们不仅享受到了人性美,而且能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学这些学什么?这些东西易于接受,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
第三,这些经典的作品是人生体验的总结。比如“无已太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告诉人们应该快乐的生活但是不能过度荒靡,不能荒废正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先要准备好工具要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平时唉声叹气的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些朗朗的诗文,又好背诵又有人生的启迪与经验,让学生背诵下来不单单是为了提高语文能力,这些东西从小里说能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从大里说能提高国民素质。
(二)再说经典的背诵积累。
前面已经说了,这些经典的著作,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黄金屋,里面有无尽的宝藏。从中不仅可以开掘到写作的源泉,而且可以开启我们的心智,树立高尚的人格标准。但有个前提在这里,如果只读读,还是走马观花,不能渗透到血液里,不能通往周身,不能随用随在。所以背诵积累是关键。要精读背诵,牢记于心,才可以达到“闻一以知十”的效果。我们惊叹于苏门三贤在文学上的成就,你可知道他们从小博览群书牢记于心,经典作品更是熟记不忘。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界著名的大圣人,可是

他的“十五而志于学”、他的“韦编三绝”让他背熟了多少经典?著名学者胡适之,四岁开始读古诗,六岁开始背古文,到九岁,开始读各种经典。不到三十岁全国闻名。不用说他写作的能力和思想的深刻,他去演讲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大家都知道杨振宁,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这与他小时的背诵经文有很大的关系,他六岁开始学习背诵四书五经,树立远大的志向。可见背经书的重要性。
说到背诵可能会有很多人产生质疑,这么多经典都要背吗?当然不是,重要的是积累,不是说“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吗?陈善在《扪虱新语》中也有这样的读书心得:“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记不足,岁记有余者。今日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学的不在于有多少,而在于积累了多少。古人已有经验总结,值得我们思考。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语文经济学(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经济学 语文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语文经济学(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